市场监管总局约谈外卖平台,要求理性竞争,这事儿的起因,就是近期那场烧掉800亿的“外卖大战”。美团CEO王莆中一针见血地指出,商家线上渗透率是上去了,可客单价和利润率却双双下滑,多数订单不过是虚假的泡沫。这简直是平台经济过度竞争的教科书式案例:补贴这玩意儿,看着是拉动了增长,实则在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整个行业的根基。
这波号称投入800亿的“外卖大战”,绝非空穴来风,而是由新入局的电商巨头京东外卖,与美团、以及饿了么背后的淘宝闪购等原有平台之间,上演的一场史诗级“三国杀”。为了抢占那点可怜的市场份额,平台们豪掷千金,补贴力度之大,简直让人怀疑是不是印钞机开到了外卖厨房。消费者是乐了,毕竟谁不喜欢白嫖呢?但在这场“虚假繁荣”的盛宴背后,无数商家和骑手却在苦苦挣扎,活成了“泡沫”下的牺牲品。
美团CEO王兴说得直白,这种“不健康的无效内卷”对谁都没好处。你以为小餐馆老板们是自愿降价的吗?他们是被平台裹挟着,为了那点可怜的流量,不得不把利润压薄得像纸片,甚至赔本赚吆喝。打印机疯狂吐单,店员忙到虚脱,老板看着700单生意换来的500元利润,陷入沉默——这可不是段子,这是西安书亦烧仙草店主的真实写照。而骑手们呢?订单量看似激增,但单价却被压得死死的,为了那点微薄的收入,他们只能风里来雨里去,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,累到“虚脱”,甚至在暴雨中同时接三家平台的订单,手机屏幕被抢单软件刷得发烫。这哪里是共赢,简直是“商家、消费者、骑手三输”的困局,一场彻头彻尾的“盛宴背后的真实代价”。
这800亿的补贴,与其说是刺激消费,不如说是催生了一场巨大的“泡沫经济”。它让消费者习惯了低价,对品质和服务却视而不见,甚至出现“冰箱塞满奶茶”、“喝不动了”的非理性消费。它让商家只顾冲量,忽视了产品创新和用户体验,导致“有订单无利润”的尴尬境地。它更让整个行业陷入了恶性循环,大家都在比谁更能“烧钱”,而不是谁能提供更好的服务。这种“饮鸩止渴”的模式,最终伤害的是整个餐饮产业链的健康发展,也严重影响了堂食的正常经营秩序。当补贴狂欢退潮,唯有坚守品质与特色的参与者才能继续留在牌桌上。
那么,外卖行业走出“补贴依赖症”的理性出路在哪里?答案只有一个字:创新!告别“价格战”的内卷泥潭,平台和商家必须把目光投向真正的价值创造。
首先,是技术赋能的深度革命。平台可以利用大数据和AI,帮助商家精准分析用户需求,优化菜单,提升运营效率,甚至提供供应链支持。例如,美团的“浣熊厨房”模式,让商家拎包入驻,全店明厨亮灶,用户下单前还能“云体验”,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赋能,消除了“幽灵外卖”的隐患,重构了消费者信任。未来,配送机器人和无人机送货,将彻底颠覆“最后一公里”的成本结构,实现效率跃迁,让外卖不再是“人海战术”,而是“算法驱动”的智能配送。
其次,是服务差异化和精细化运营的极致探索。外卖不仅仅是送餐,更是生活服务的延伸。平台应从“送餐渠道”升级为“生活入口”,发展社区团购、即时零售等多元业务,覆盖“万物皆可即时达”的全品类需求。例如,“拼好饭”模式的崛起,暗示了消费者对高性价比、差异化服务的需求。滴滴外卖重启巴西市场,以“99 Food”品牌剑指30%空白市场,正是差异化竞争的典范。
这些创新,不再是零和博弈,而是构建一个真正的“多方共赢”生态:
商家:摆脱价格内卷,通过技术赋能和精细化运营,靠品质和服务赢得市场,利用闲时产能做外卖,实现额外增收,甚至通过“品牌卫星店”模式,大幅降低运营成本,缩短回本周期。骑手:不再是算法的奴隶,能获得更人性化的派单和更体面的收入。安徽省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规定》的实施,正将算法黑箱、社保孤岛等行业潜规则推到聚光灯下,强制平台将等单时间、生理需求时间计入工时,并在算法中植入“人性参数”,让骑手不用再跟生理极限死磕。消费者:告别“薅羊毛”的短期快感,享受更优质、更安全的即时服务,从“低价诱惑”转向“价值体验”。平台:从“烧钱”模式转向“造血”模式,通过技术降本增效,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,从“流量收割”转向服务增值。
这场“外卖大战”的终点,不该是“一地鸡毛”的价格厮杀,而应是创新驱动的价值回归。当平台能够通过技术和模式创新,真正激活消费潜力,带动就业良性循环,而不是靠补贴制造虚假繁荣时,外卖行业才能真正实现多方共赢,走向可持续的未来。我们期待,外卖的明天不再是“卷”,而是“新”!你觉得呢?当AI和机器人成为外卖配送的主力,当虚拟厨房和定制化服务成为常态,我们是否还会怀念那个“800亿补贴”的疯狂年代?或者,那只是通往真正智能生活服务时代的必经之痛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