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德友好城市哑火?孔子学院停办,德国政府有怎样的政治考量

发布日期:2025-08-05 点击次数:100

最近德国几个城市的动作,让不少人直挠头。基尔市突然单方面撕毁和青岛的友好城市协议,杜塞尔多夫的中国节办着办着就没了,连杜伊斯堡和华为合作的智慧城市项目都黄了。 这些曾经被捧为“中德友谊象征”的合作,怎么突然就“哑火”了?

先说基尔和青岛的事。 2023年夏天,基尔市政厅突然发声明,说原本计划的友好城市结对“暂缓”。 要知道,这对城市此前已经谈了大半年,青岛港和基尔港还打算合作搞港口物流交流,结果说停就停。 更让人意外的是,基尔市长后来在采访里说:“不是谁反对,是市民问得太多,我们得慎重。 ”

再看杜塞尔多夫的中国节。 这个从2010年开始每年举办的活动,去年突然改成了“日本文化周”。 主办方解释“想创新”,但当地华人社团翻出旧新闻。2019年中国节人山人海,去年却连宣传海报都没贴几张。 有老华侨说:“以前孩子们抢着领熊猫玩偶,现在连摊位都缩水了。 ”

最典型的要数杜伊斯堡。 这座被称为“德国中国城”的城市,和中国武汉结对33年了。 2018年它和华为签了个大项目,要建“莱茵云”平台,把物流全流程数字化。 当时市长还拍着胸脯说:“这是杜伊斯堡未来的钥匙! ”可2022年协议到期后,双方再没续签。 现在去杜伊斯堡市政府官网,关于华为合作的页面早被删得干干净净。

这些变化不是孤立的。 从2020年开始,德国多地友好城市合作都踩了刹车:有的推迟互访计划,有的削减文化交流预算,有的干脆重新评估合作风险。 比如北威州的博霍尔特市,2024年直接取消了企业访华团的政府资助,理由是“不能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”。

要弄明白为啥德国城市突然“冷淡”,得把时间线拉回30年前。 1982年,杜伊斯堡和武汉成了中德第一对友好城市。 那时候两国关系刚正常化没多久,友好城市主要是“象征意义”。市长互访、学生交换、签个合作备忘录,实际合作不多。

转折点在2000年后。 中国加入WTO,经济腾飞,德国企业嗅到了机会。 大众、宝马、巴斯夫纷纷杀进中国市场,德国城市坐不住了:2005年,慕尼黑和上海结对,重点搞汽车产业交流;2010年,法兰克福和深圳签协议,主攻科技创新;2013年,柏林和北京升级为“战略友好城市”,连垃圾处理技术都要互相学。

最风光的是杜伊斯堡。 2011年中欧班列(重庆-杜伊斯堡)开通,这座原本靠钢铁吃饭的老工业城市,突然成了“一带一路”上的枢纽。 2016年,每周有35趟中欧班列从杜伊斯堡出发,运出去的是德国汽车零件、精密仪器,拉回来的是中国的小家电、电子产品。 港口周边建起了物流园区,上百家中国企业入驻,仓库租金十年涨了三倍,当地就业率从68%涨到79%。

那时候德国城市流行一句话:“和中国结对,就是和投资未来签约。 ”2018年是高峰,德国和中国友好城市超过100对,覆盖教育、环保、科技、文化所有领域。 孔子学院在德国开了19所,最火的时候,海德堡大学的孔子学院能同时开12门中文课;中国的“欢乐春节”活动在柏林、科隆办得比春晚还热闹,卖灯笼的摊位能从勃兰登堡门排到国会大厦。

但变化从2020年开始慢慢显现。 首先是疫情,德国医疗物资短缺,口罩、呼吸机全靠中国运,可海运要30天,空运送不起。 有德国网友在论坛吐槽:“平时说中国离得远,关键时候才发现,我们的口罩一半是中国造的! ”

接着是俄乌冲突。 2022年2月俄乌开战,欧洲天然气价格暴涨10倍,德国人冬天不敢开暖气。 这时候大家突然意识到:“原来我们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这么大,那对中国呢? ”数据显示,2021年中德贸易额已经涨到2455亿欧元,占德国GDP的10%。相当于每10个德国人里,就有1个人的收入和中国市场有关。

更让德国人紧张的是产业依赖。 大众汽车2021年在华销售额占全球的49%,相当于每卖两辆大众车,就有一辆是卖给中国人的;巴斯夫在湛江的工厂投资100亿欧元,是它在德国本土之外最大的项目;连德国的稀土进口,93.5%都来自中国。造电动车、风力发电机的永磁体,全得靠这玩意儿。

这时候美国也来“递刀子”。 2021年拜登政府推出“印太经济框架”,拉拢欧洲国家一起“降低对华依赖”。 德国总理朔尔茨上台后,2023年出台了《中国战略》,把中国定位成“伙伴、竞争者和系统性对手”。这三个标签一贴,地方城市的合作就得变规矩了。

以前默克尔在的时候,德国政府对地方友好城市合作基本“不干涉”。 2018年杜伊斯堡和华为签协议,默克尔还发贺信说“这是数字化合作的典范”。 可到了2022年,德国联邦经济部突然要求所有城市合作项目“必须符合国家安全标准”,还要接受情报机构评估。 杜伊斯堡的华为项目就这么卡壳了。评估说了,智慧城市平台涉及数据安全,“得再想想”。

基尔和青岛的协议更典型。 2023年年初,两国商务部本来都点头了,结果基尔市的民意调查突然显示,42%的市民反对和中国结对,理由是“担心经济依赖”“怕技术泄露”。 基尔市长只能改口:“我们不是不想合作,是得尊重市民意见。 ”

孔子学院的遭遇更直接。 2006年德国第一所孔子学院在海德堡大学成立,最火的时候,全德19所学院每年办200多场文化活动,教中文、演京剧、做饺子。 可2021年德国联邦教育部长公开说:“孔子学院可能有中国政府的影响力,得好好查查。 ”汉堡大学首先终止了和孔子学院的合作,把教室收了回去;2024年,特里尔大学的孔子学院也关门了,剩下的19所只能转型。不拿政府资助,自己找企业拉赞助,课程也从“中国文化”改成“商务汉语”。

现在再看这些城市的合作,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。 杜伊斯堡的中欧班列还在跑,2025年上半年货运量比去年同期涨了65%,但合作方多了欧盟物流委员会,每趟列车的货物清单都要备案;博霍尔特市的企业现在自己组团去东南亚、中东考察,不再把中国当唯一选择;杜塞尔多夫的中国节虽然停了,但日本节、韩国节的预算涨了30%。

最明显的是心态变化。 以前德国城市谈合作,口号是“抓住中国机遇”;现在变成了“平衡风险与收益”。 以前中国企业去德国谈项目,市长亲自接见;现在得先过市政厅的“风险评估小组”这一关,财务、法律、安全顾问全得跟上。

有位在德国做了15年友好城市工作的老华侨说:“以前我们是‘求着合作’,现在是‘挑着合作’。 以前德国城市觉得中国是‘大市场’,现在觉得是‘大变量’。 ”

数据不会说谎。 2024年中德贸易额还是2460亿欧元,比2023年涨了0.4%;2025年上半年,德国企业对华投资创了纪录,光是汽车行业就投了80亿欧元;默茨总理计划10月访华,随行的德国企业团名单里有宝马、西门子、拜耳,全是德国最赚钱的公司。

杜伊斯堡港口的新规划里,中欧班列要建“智能联运中心”,用AI调度列车,把运输时间再缩短两天;法兰克福的城市峰会上,中德企业签了12个绿色技术合作协议,主要搞新能源、环保材料;金华和迪伦升级为国家级友好城市,合作重点从“贸易”变成了“低碳园区建设”。

这些变化里,藏着中德关系的新密码。不再是“非黑即白”的友好或对立,而是“有取有舍”的务实调整。 就像杜伊斯堡市长说的:“我们不会和中国‘一刀两断’,但以后合作得更聪明。 ”

首页
电话咨询
QQ咨询
产品展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