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在明的72小时博弈:10亿造船计划背后的韩国经济生死劫

发布日期:2025-08-04 点击次数:187

7月29日,韩国经济副总理具润哲在仁川机场面对记者镜头时,语速急促却强作镇定:“我们将全力说明韩国的合作方案。 ”

他的行李箱里塞满了连夜修订的谈判文件,目的地是美国华盛顿。 此时距离美国对韩国商品加征25%关税的生效日——8月1日——仅剩不到72小时。

李在明团队最初打的算盘很精:用“造船业合作”换关税豁免。 7月25日,韩国产业部长金正官在纽约向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递上“MASGA计划”。

承诺由现代重工、三星重工等企业向美国船厂投资10亿美元,并提供液化天然气船等尖端技术。 这份“礼包”瞄准了特朗普的软肋——他曾多次抱怨“美国连邮轮都造不出来”。

但美方当场泼了冷水。 “想想他们多么渴望达成协议”,卢特尼克对媒体轻飘飘的一句话,暴露了韩国的窘迫。 相比日本为换取15%关税承诺的5500亿美元对美投资,韩国的10亿被视作“零花钱”。

谈判桌暗流涌动:美方要求韩国追加开放农产品市场,尤其牛肉和大米——这条“红线”韩国守了二十年。

关税倒计时压顶之际,李在明突然拨通了北京的电话。 7月28日,新任韩国外长赵显通向中国外长王毅表态“愿深化中韩经贸合作”,王毅的回应直指要害:“中韩关系不应受第三方干扰。 ”

这通电话背后是血淋淋的教训——2017年“萨德事件”曾让韩国旅游业损失超100亿美元。

耐人寻味的是,就在致电中方前一周,李在明刚公开宣称“我绝非亲华派”,并火速对中国钢材加征最高33.6%反倾销税。

这种摇摆源于韩国的致命软肋:美国占其出口额18.8%,但中国才是半导体、钢铁零部件的第一买家。 现代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,若对美出口因关税萎缩,韩国今年0.8%的经济增长目标将直接泡汤。

7月30日深夜,华盛顿传来戏剧性转折。 特朗普突然在社交媒体宣布协议达成:美国对韩关税降至15%,条件是韩国向美输送3500亿美元投资,包括1500亿造船专项基金。

李在明紧急召开记者会,称这笔钱能“帮韩国企业进军美国市场”,却绝口不提协议另一要害——韩国需采购1000亿美元美国液化天然气。

更隐秘的代价藏在字缝里。 韩国总统办公室政策室长金容范特意强调“不开放大米牛肉市场”,暗示其他领域已失守。

而造船业的输血规模从10亿飙至1500亿,相当于现代重工两年净利润的15倍。 韩国造船协会研究员崔成俊苦笑:“这哪是合作? 分明是把技术主场搬去美国。 ”

协议墨迹未干,韩国三大船企股价应声大跌。 现代重工单日跌幅达4.2%,资本市场用脚投票——当韩国把看家技术押给美国,未来拿什么和中国拼LNG船订单? 此刻仁川机场的具润哲尚未归国,但韩国经济的棋局已提前残破。

首页
电话咨询
QQ咨询
88彩介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