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募基金狂赚6400亿,90%基民却仍在坑里爬,谁偷走了你的收益?

发布日期:2025-07-29 点击次数:71

公募基金刚刚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:2025年上半年狂赚6390亿,年内累计盈利1.29万亿,不仅填平了2022年以来的亏损大坑,还实现净赚423亿。

可狂欢属于基金公司,痛苦留给了基民。

数据背后,是无数基民的沉默:三年前入场的人,90%至今亏损超30%;有人持仓亏50%只能“装死”,有人回本10%就慌忙赎回生怕再被套。

这6390亿盈利里,债券和货币基金等低风险产品扛了大旗,而普通基民重仓的股票型、混合型基金,真实利润只有1931亿。

当基金经理忙着收管理费,当1655只基金濒临清盘,那些曾经相信“专业理财”的普通人,只剩下一声叹息:“基金赚钱,为什么我还在坑里? ”

基金赚翻? 真相是“债基扛旗,权益挖坑”

公募基金的6390亿盈利看似风光,但拆开结构,完全是另一番景象。

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贡献了主要利润,前者赚了965亿,后者赚了1073亿,两者合计占上半年总利润的32%。

而基民最关注的主动权益类基金(股票型、混合型等),实际利润仅1931亿,不到总利润的三成。

即便在这部分利润中,收益也高度集中在少数基金上。

全市场仅13%的基金年内收益超20%,而涨幅50%以上的基金,持仓清一色是已炒至历史高位的热门股:长江电力、宁德时代、招商银行……

机构抱团推高股价,基民追进去就成了“接盘侠”。

90%的人困在三年前的“山顶”

“三年了,我买的几十只基金里只有两只小赚,其他全是血亏! ”一位老基民的吐槽道出残酷现实。

2022-2024年的市场大跌,让早期入场的基民普遍亏损30%-50%,即便今年市场回暖,这些“历史包袱”依然难以消化。

基金公司鼓励长期持有,但数据戳破了童话:主动权益基金虽然上半年平均涨了3.86%,但近七成产品遭遇净赎回。

基民像惊弓之鸟,净值反弹10%就急吼吼赎回,生怕晚一步又跌回去。

这种“回本即赎回”的恶性循环,让基金规模持续缩水。

2024年,主动权益基金规模从6.16万亿高点暴跌44%,只剩3.43万亿。

曾经追捧明星基金经理的基民,如今宁可自己炒股或彻底离开市场。

旱涝保收的管理费VS基民的血泪

为什么基金赚钱,基民却不买账?核心矛盾指向行业“割韭菜”式经营。

第一,收费模式旱涝保收。 无论基金涨跌,管理费照收不误。

2021年行业管理费高达1426亿,其中近三成分给销售渠道当佣金。

基民亏钱,基金公司和销售平台照样数钱。

第二,高位发基金套路深。 什么板块火就发什么主题基金,新能源大涨发新能源基,医药火爆发医药基。

基民冲着热点买入,结果高位接盘。

2022年发行的多只行业主题基金,至今净值仍腰斩。

第三,造神运动害人不浅。 基金公司把基金经理包装成“明星”,吸引资金涌入,但规模暴增反而拖累业绩。

一只500亿的基金,只能买流通值超250亿的大盘股,可选股票仅200多只,收益自然大打折扣。

机构“互割”,基民买单

基金行业的另一重黑幕,是机构之间的利益游戏。

部分基金经理为冲短期排名,全仓押注某个板块。

赌赢了名利双收,赌输了亏基民的钱。

更隐蔽的操作是“转融通”:基金把持仓股票借给券商,券商转头融券做空砸盘。

基民的钱成了砸自己盘的子弹。

而当机构重仓股炒至高位,抛售潮就成了基民的噩梦。

宁德时代、腾讯控股、中芯国际……这些被推上历史高位的股票,一旦机构集体出货,跟风买入的基民立刻套牢。

“基金经理调仓,永远快你一步。

等你知道他买了什么,股价早已涨完,你进去就是接盘。”一名亏损超40%的基民苦笑道。

老基民沉默离场,信任重建遥遥无期

面对行业乱象,老基民用脚投票。

部分人转战股市自己操作,部分人清仓退出高风险投资。

“高风险没换来高收益,亏的钱就当学费吧。 ”一位割肉离场的投资者说。

基金公司也意识到危机,试图用“三年长周期考核”“客户持有收益纳入KPI”来挽回信任。

但1655只濒临清盘的基金,和一年内清盘的十几只发起式基金,映射出行业的信任寒冬。

当一位持有三年仍亏50%的基民在论坛留言:“不指望回本了,留着当教训”,这条帖子下,是1700个点赞。

#热点观察家#

首页
电话咨询
QQ咨询
88彩介绍